宝鸡、陈仓、大散关、北首岭、周原、石鼓山、五丈原、岐山、姜城堡……宝鸡地名文化璀璨夺目。如果把一个个有趣的宝鸡地名标记成点,彼此连接,仿佛能连出一枚枚足印图像:岐阳、召公、京当、礼村是周人的脚印;雍城、三良冢、萧史宫、血池是秦人的足迹;五丈原、葫芦峪、平木、孔棺是三国英雄的印记……
地名,是一个城市的记忆,是一方文脉的延续,也寄托着一地百姓的乡愁。国务院公布修订的《地名管理条例》中,要求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,并将符合条件的地名文化遗产依法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。今年7月,民政部部署开展“乡村著名行动”,致力于提升乡村地名建设水平。今年8月底,市民政局发布了宝鸡市首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,88个地名列入市级保护名录。如何保护传承这块土地上的好名字,值得我们探讨、思考。
挖掘地名富矿发布保护名录
“凤凰翱翔到岐山,宝鸡高飞陇州川。麒麟渴饮千阳水,扶风烟雾连眉县。”这是一首流传于凤翔的老歌谣,传唱着宝鸡县区地名。今年5月下旬,民政部区划地名司来我市调研,肯定了宝鸡地名文化资源,并称赞宝鸡是“地名富矿”,要发掘好、利用好、宣传好地名文化。
“宝鸡被称为‘地名富矿’,名副其实。”我市地名文化专家、市地志办工作人员李宏波说,宝鸡地名里有历史韵味,姜炎文化、周秦文化的积淀,滋养了周原、石鼓山、鸡峰山等地名,每一个地名背后都有历史故事可讲。宝鸡地名里有文化味儿,李宏波举例,宝鸡村名中与“礼”字有关的就有不少,如礼村、处礼村、有礼村、礼包务等,这正源自周礼之乡的人们对礼仪的崇尚。宝鸡地名里有地方特征和乡土情怀,比如以务、营、铺、驿等命名的村庄,多与当地的地貌、交通、地理位置等关系密切。李宏波说:“这些地名,或许不在历史典籍里,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,在我们的乡情乡音里。”
市民政局党组书记、局长刘天宏说:“为进一步挖掘宝鸡地名文化,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了《宝鸡市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认定工作实施方案》,建立了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年度动态增补机制。今年3月份,我市启动了全市首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认定工作。经过4个多月深入挖掘和审慎评定,从各县区申报的151个地名中,最终认定88个地名为市级首批地名文化遗产。其中,包括千年古县、千年古镇、百年古镇、千年古村落、百年古村落、古街巷、近现代重要地名和红色地名、自然地理实体、历史地名、传统文化地名等10项。计划到2025年,建立完备的市、县两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,并全面加强宣传保护。”
市级首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公布后,市民纷纷关注查看,寻找自己家乡的名字。问及认定范围和评定标准,市民政局党组成员、二级调研员汤庆杰说,评定工作采取了地名专家打分、实地考察、县区申报等多种方式。总体来说,评定的地名实体文化特色鲜明,专名沿用时间久远,地名具有相应的历史典故、文学作品、民间故事等,影响力和知名度较高,具有文化传承价值。
守护地名瑰宝防止乱改地名
我市认定了首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,接下来,如何进行保护呢?不要乱改老地名,谨慎命名新地名,多宣传好地名,是地名专家、地名文化工作者和市民的共识。
过去一段时间,一些人在地名、建筑名的命名和使用上,有盲目追求洋气、阔气、豪气的心态,一些楼盘被冠名以米兰、国际、首府、曼哈顿等字眼。这些洋名怪名,不仅令群众哭笑不得,而且割裂了地名与地方文化的纽带。近些年,随着对不规范地名的清理整治,这些怪名洋名正渐次消失。
如今,我市30名相关领域专业人员入选地名文化专家库,共同为地名文化保护献计献策,这也是全省第一个地名文化专家库。我市地名文化专家库成员叶涛说,事实上,除过大、洋、重、怪地名现象,我市地名文化保护还面临着一些困境。比如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,一些老地名递减快、小地名随意更名、新地名增速快等,这就需要在地名保护工作中,做好“先行者”。叶涛建议,在建筑项目或道路建设等开始规划时,就将地名考虑进去,相关部门提前沟通、对接地名命名工作,避免出现古怪、不实的新地名。当然,新地名的产生需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,集纳众人智慧。
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,下一步,我市地名更名将从严控制,地名文化遗产名录中的现今地名,除特殊原因外,不得更名;对确需更名的,需通过专家调研论证、征求社会意见、报市地名委研究等程序;对自然地理实体类地名文化遗产,不得进行实体性破坏或进行破坏性开发,坚决防止乱改地名。
除守住出色老地名、取好新地名之外,还需广泛宣传优秀地名文化。汤庆杰说,引导有条件的城市公园、口袋公园或市民广场等场所,通过标语、雕塑、地名盲盒、地名故事墙等形式,带动群众了解我市地名文化遗产。同时,市县民政局还将开展地名文化故事进校园、进社区活动,请地名文化专家给孩子们讲地名故事。
喜爱地名文化的市民刘宇说:“宣传本地优秀地名文化,听听先辈留下来的凤鸣、礼村、劝读、横渠,这些地名不美好吗?背后的地名故事不精彩吗?使年轻人和孩子们以家乡地名文化为荣,对地域文化萌发喜爱之情,自然不会去追求那些故弄玄虚、名不副实的怪名洋名了。”
拓展地名文化助力文化自信
“围绕地名文化,我们还计划做一些文创产品、地名文旅专线,让群众以更亲切、更感兴趣的方式来接触宝鸡地名文化。”市民政局区划地名科工作人员说,在延伸地名服务功能和传播地名文脉方面,还有许多新鲜、有趣的事情可以做。
目前,宝鸡地名文化帆布袋、地名故事扇子、地名扑克牌等文创产品正在设计开发中。依托“大数据中心服务平台”,开展的地名查询、地名信息基础数据服务等,将地名服务群众的触角伸到城乡角角落落。同时,“保护地名文化·记住美丽乡愁”等各类活动火热开展,宝鸡地名文化宣传片正在通过抖音、微信等新媒体高频次播放。《宝鸡村落地名文化》丛书、“宝鸡地名故事”音频等通过不同形式,传播着厚重璀璨的宝鸡地名文化。
其中,令人期待的“地名+文化+旅游”的模式也在积极探索中。据了解,借助乡村旅游的东风,市民政局将向市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所属单位进行授牌,根据我市旅游线路实际,开通体现宝鸡优秀地名文化的地名文旅专线。
当孩子们沿着地名文旅专线,从北首岭、石鼓山、京当、召公、萧史宫、五丈原等一个个地方穿行而过时,当他们借助地名故事感受不同朝代历史、风云人物留在家乡的文化印记时,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?这无疑会让他们更加热爱家乡的地名文化,进而提升地域文化自信。原来,我们生活的这块土地如此可爱、如此可敬。
赓续地名文脉,不仅是让好名字标注在地图里,宣传在书籍、牌匾里,更重要的是让好地名所携带的文化信息,徐徐流淌进生活在这块土地的人心里,厚植一份文化自信。而这,亦需多方合力。
来源:宝鸡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
发布时间:2023-09-11 09:17:07